□ 記者 徐啟峰
生命的奇跡,終究沒有出現。
9月8日凌晨4時,43歲的周口廣播電視臺駐村第一書記周憲飛,因長期勞累突發腦干出血,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駐村宿舍里,簡單的生活用品仍在原處;工作日志上,村莊發展的藍圖已然繪就。可那個淳樸、健壯、愛笑的他,卻再也回不來了。
一、生命的最后堅守
8月29日下午,周五,鹿邑縣王皮溜鎮召開網格化管理工作推進會。這是周憲飛生前參加的最后一次會議。作為周口廣播電視臺選派的7名駐村第一書記之一,他于2025年3月進駐王皮溜鎮普園村。
晚上,妻子劉紅霞打來電話,問他身體怎么樣、周末回不回家。周憲飛說有點頭暈,老毛病了,不用擔心。其實這幾年,他血壓一直不穩,工作又忙,妻子沒少操心。
8月30日,周憲飛與村干部一起部署工作、走訪網格,一直忙到下午6時。村民委員會主任史振修和他是“忘年交”,打趣道:“今天又不回家,弟妹該想你了。”周憲飛笑著答:“普園就是我的家。”
晚上9時左右,同在王皮溜鎮駐村的王向科突然接到周憲飛的電話:“我頭疼得厲害,撐不住……”王向科心頭一緊,立刻聯系另一位駐村第一書記,接上周憲飛就往周口市中心醫院趕。路上,他已陷入深度昏迷。
檢查結果讓所有人心頭一沉——腦干出血。搶救燈亮了一夜又一夜,從周口市中心醫院轉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終究回天乏術。周憲飛的生命定格在了43歲。
周憲飛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生命之光曾那般璀璨,照亮過那么多人的生活。
二、初心如磐:二十年新聞路
9月11日,周口廣播電視臺B區2樓融媒體新聞廣播中心,是周憲飛駐村前工作的地方。在這里,他擔任導播兼記者,一做就是將近20年。
同事兼搭檔閆巍聲音哽咽:“老周工作踏實,待人特別熱情。我倆的辦公桌緊挨著,在一起時無話不談。就在前不久,他還和我聊起孩子剛上大學的事情……真不敢相信,他就這么走了。”
辦公室還留著幾本十多年前的熱線記錄。那時,廣電開辦“監督熱線”欄目,周憲飛是主力記者。每當電話響起,他總是耐心傾聽、認真記錄。“紡織路街道小南街居民反映,一峰生活廣場西側幾家單位亂堆垃圾,氣味難聞、泥濘遍地”“太康縣張集鄉村民反映耕地調整不公,有人地多有人地少”……對每條線索他都一追到底。他是大家口中的“拼命三郎”,領到任務最多,也都一一完成——不是向有關部門反映,就是親自跑到現場采訪。每完成一樁,他就在記錄本上打個大大的“√”。
做監督記者,壓力大,誘惑也不少。沈丘縣某鄉鎮村民曾反映水表走字不準,周憲飛實地核實,發現水表改造未用標準表。改造方私下找到他,遞上“信封”,希望“到此為止”。周憲飛堅決拒絕,最終督促水廠回收了全部非標水表,維護了村民權益。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周憲飛家境并不寬裕:妻子沒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父母年老多病,藥費、學費、生活費……幾乎全指望著他那份工資。雖然日子清貧,但他從未動搖,始終堅守著一名黨員和新聞人的良知與底線。生活的風霜,未曾侵蝕他一顆赤子之心。
三、首駐馬寨:足跡印田間
9月13日,細雨灑落在鄲城縣南豐鎮馬寨行政村。玉米即將豐收,四野青翠——這里是周憲飛駐村的第一站。
2023年3月,周口廣電招募駐村工作隊員。馬寨村離市區60公里,位置偏遠、條件艱苦。農村出身的周憲飛主動請纓,成為3名駐村干部之一。
他全心投入新角色,踏遍全村了解村情,走訪困難群眾,探尋產業振興路徑,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駐村首場硬仗是麥收。當時正值暴雨,搶收任務緊迫。周憲飛守在村口,“攔”來了兩臺收割機;雨中,他一把扛起農戶百來斤濕漉漉的麥子往車上摞,白襯衫濺滿泥點,也毫不在意。
為整治村容,他多方“化緣”,聯系多家市直單位幫扶馬寨。駐村干部齊心協力,整修村室、鋪平道路、安裝路燈、美化墻面……村貌煥然一新。
村里的扶貧車間因環境差,常年租不出去。周憲飛拉來贊助,硬化了幾百平方米場地,成功引進一家洗滌用品公司。產品出來了,他又忙著找銷路,每次回市里都捎上幾箱到處推廣,成了廠里的“金牌推銷員”。
村里有位高齡老人病重臥床,周憲飛主動籌來輪椅,親手組裝好送上門;駐村2年,他先后聯系周口市區醫院開展了6次大型義診,把健康送到村民身邊……
駐村干部真誠付出,馬寨從貧困村一躍成為脫貧先進村,村黨支部獲評“三星”黨支部。周憲飛的奉獻,村民都看在眼里。他的離去,讓整個村莊沉浸在悲痛中。村支書馬玉禮說:“憲飛工作務實、為人熱忱,馬寨有今天的變化,他功不可沒。”78歲的李建英老人喃喃地說:“小周年年都幫我收莊稼、抬家具,一叫就到,總是笑呵呵的,留他吃飯從來不肯……他走了,我說什么也得去送送他……”
人生的所有努力,都會留下印記。不知不覺間,馬寨的土地上,已深深印下了周憲飛的容顏。
四、轉戰普園:未竟的藍圖
9月13日下午,雨未停歇。鹿邑縣王皮溜鎮普園行政村的村室還在漏雨,地面浸濕一片——這里是周憲飛駐村的第二站。他曾承諾整修的村室,再也等不到他的歸來。
2025年3月,結束在馬寨的駐村任務后,周憲飛再次主動請纓,轉赴鹿邑縣王皮溜鎮普園村擔任第一書記。
相比馬寨,普園更偏遠、更困難。村室草木雜亂,設施簡陋,連臺空調都沒有。更大的挑戰是,之前是三人工作隊,這次只有他一人。周憲飛卻毫不退縮,反而覺得越是艱苦,越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他迅速進入新角色。“夜間查看路燈,發現前幾年安裝的120盞路燈中,約三分之一已損壞待修;村內仍有300米道路未硬化,雨天出行困難,路基狀況差,亟須整修。”他在工作日志中這樣寫道。
走訪農戶、勘察村情,是他每周雷打不動的必修課。一次次奔走間,村莊發展的藍圖在他心中逐漸清晰。他積極聯系相關單位、籌措資金,計劃整修村室、硬化道路、安裝路燈、美化墻面……他立志要迅速改變村莊面貌,對產業發展也有初步構想。可突如其來的疾病,讓這一切戛然而止。
工作上全力以赴,生活卻極度簡樸。周憲飛住在村室一旁的廂房,屋里只有一臺風扇、一臺飲水機。夏天炎熱,他就到一層的村會議室蹭涼,只因為那里太陽曬不透,稍為陰涼。
床鋪整潔,桌上有水杯牙刷,地上放著一箱方便面、一箱灰培豆腐、幾個變蛋——這就是他日常的伙食。個人的衣食住行,他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
普園村支書許店談起這位新同事,滿是惋惜:“周書記人特別純粹,一心撲在工作上,思路清、行動快,可壯志未酬……我們失去了一個好戰友、好領導。”村民劉照業說:“周書記常來我家走訪,問困難、聽建議,帶頭干活,還給全村人辦了大體檢。雖然時間不長,但他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雨還在下,漏雨的屋頂沒人修,損壞的路燈沒亮起來,可村民們記得,那個叫周憲飛的駐村書記,一直想把這里變成更好的家。
五、家風如鏡:清貧亦閃光
9月14日,周口廣電欣苑小區,妻子劉紅霞仍未從丈夫離去的悲痛中走出。
這個家,樸素得讓人心酸:沒有空調,只有一臺舊風扇在客廳吱呀轉著;電視機是一臺21寸“大肚子”創維彩電,還是多年前她的弟弟淘汰下來的;柜子樣式顏色不一,都是親友送的……
越是樸素,越顯悲愴。
“2003年,我和憲飛相識。家里人都勸我別嫁他,嫌他窮。可我覺得他有想法、有干勁,還是走到了一起。”劉紅霞回憶艱難歲月:2004年結婚時,他們在市郊租房住,周憲飛月工資才300元,總先把米、面、油、煤買好。“一天3塊煤,一個月90塊,碼得整整齊齊。”
清貧的日子里,家卻格外溫馨。周憲飛推掉應酬回家做飯,飯后讀書是他最大的享受。家里東西不多,書卻到處都是,餐桌上、床頭邊,堆的都是書。
周憲飛堅信“讀書改變命運”,在子女教育上格外舍得。兒子今年考上黑龍江一所本科,女兒也考入了鄲城一高周口分校,學費不菲,他卻從不抱怨。
他極孝。父母年老多病,住在項城市官會鎮周莊老家,藥從未斷過。只是老家房屋破舊,裂縫又大又多,拿鋼絲木板加固之后,勉強遮風擋雨。
劉紅霞平時照顧孩子,兼打零工貼補家用,家里經濟常年捉襟見肘。周憲飛個人極其節儉,很少買衣服,別人給的舊衣他也不嫌棄,感念收下。他有兩雙皮鞋,一紅一黑,穿了很多年,鞋底磨薄了都還在穿。直到黑色那雙掉漆嚴重到無法再穿出門,才不得已扔掉。
周憲飛有輛舊車,親戚又送他一輛雅馬哈單缸摩托。天氣好時,為省油,他常騎摩托往返家里和村里。80公里路程,他要奔波兩個多小時。
即便這樣,家里仍常入不敷出。周憲飛悄悄借了兩筆消費貸,每月按時還款,征信良好。直到他病重搶救期間銀行催息,親戚才知他經濟如此困窘,趕忙幫他還上利息。但是這兩筆貸款,對于失去“頂梁柱”的這個家庭,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憲飛一生要強,最看重這個家。他走了,再難我也得扛下去。”劉紅霞淚眼婆娑,語氣卻異常堅定。
周憲飛走了,但馬寨的路燈還亮著,普園的莊稼還在生長,他未畫完的鄉村藍圖,會有更多人接著畫;他沒來得及幫村民辦的事,會有更多人接著辦。
這世間,總有人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哪怕生命短暫,也能照亮后來者的路。周憲飛的光,留在了他牽掛的鄉村,也留在了每一個追尋他足跡的人心里。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