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松 文/圖
“中國書法之鄉”——鄲城,這張金色名片一直在豫東大地上閃耀著燦爛光芒。在這片沃土上,書法領域人才輩出。崔傳明就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活躍在鄲城書壇并成功引領眾多學子與書法結緣、實現大學夢、走向藝術之路的先行者。
幼承家學 筆墨浸潤少年初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到春節,鄲城縣汲冢鎮黃竹園村的一戶農家小院里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高中教師崔耀武伏案揮毫,為鄉鄰書寫春聯,一旁的兒子崔傳明踮著腳尖觀摩,眼中閃爍著對書法的熱愛。少年時期的文化熏陶,使崔傳明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常說,字是人的‘第二張臉’,要端端正正做人,更要把字寫得端莊、美觀。”“什么事都能做出門道來。”崔傳明回憶著父親教他“字如其人”的道理。十二三歲時,他已能代父執筆為村里人寫春聯。紅紙鋪展,墨香氤氳,少年的筆鋒雖顯稚嫩,卻已經透出對書法藝術的敏銳感知。
高中時期的節假日里,崔傳明常常輾轉于父親的三位好友——丁義才、梁景才、張中山家中求學。丁義才贈他筆墨紙硯,梁景才教他“以畫入書”,張中山不但是他的書法啟蒙老師,更啟發他將音樂的韻律融入書法學習當中。“音樂的節奏感與書法有著共同點,字的大小、欹側、收放、開合正如音樂中鏗鏘的音符,而每個字正如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節。如果把每個字都看作一個生命的個體,就能感受到書法作品的呼吸與心跳。”崔傳明感慨道,正是這種跨藝術領域的熏陶,讓他的書法作品早早便有了“靈魂”。
執筆為犁 拓荒書法藝考之路
2006年的一天,在鄲城三高的會議室里,一場“破冰之舉”悄然啟幕。面對周口書法藝考的空缺,崔傳明在鄲城三高創辦書法藝考班的想法得到了該校領導的大力支持。通過動員,鄲城三高書法藝術高考班很快成立。
面對無考綱、缺教材等難題,崔傳明參考開封、鄭州等地培訓機構的經驗,立足自己對書法的感悟和理解,摸索制訂教學計劃。他一方面指導學生從臨帖入手,刻苦訓練、夯實基礎;另一方面,他帶領學生閱讀古代書法經典碑帖,以感悟引領創作。從東漢趙壹的《非草書》,到衛夫人《筆陣圖》,學生通過一年多的碑帖訓練,個個五體兼能。書法班學生的高考升學率連年穩居全市第一,名氣也越來越大。
18年來,崔傳明培養的400余名學生通過書法學習走上了成才之路。部分學生的作品在全國書法大賽中入展、獲獎,部分學生被吸收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24年,他的學生邱軍輝榮獲第八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付繼鵬的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崔老師教的不僅是書法技法,更是如何將人生沉淀為筆墨的信念。”邱軍輝說。
王肖丹,書法文字學博士,鄭州大學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王賽,中外文字學博士,二級美術師 ,河北美院書法專業導師;胡小菊,鄲城首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女會員,其作品多次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大展;鐘道君,北大方正集團字庫設計副總監;于朋領,在上海創辦了謙益書院,現有3個校區,學生千余人;楊武剛、郭小龍,在深圳創辦行止書苑,現有20個校區,自主研發教材;王肖丹、邱軍輝、王賽……
這些名字的背后,飽含了崔傳明的智慧和汗水!
趙志華是崔傳明最自豪的弟子之一,他在鄲城接過了崔傳明的接力棒,成立“字言唐”書法培訓機構,每年培養上千名書法愛好者。
艱辛藝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8年來,崔傳明的學生中已有2名博士、1名在讀博士,20余名碩士,10余名高校書法教師,多名字庫設計師。
4月17日,記者走進崔傳明的居家小院,映入眼簾的木板雕刻“蕭竹堂”匾額張掛門楣。在二樓,一張寬大的書案用于創作,一邊是整齊擺放的宣紙,書柜里裝滿了各類碑帖和書籍,四壁掛滿了他的臨創書作、高堂大軸、書卷精品。置身其中,如沐春風,張揚起伏的線條給人一種身臨大自然的感覺,或春雨細如絲,或干裂秋風,或小橋流水潺潺……
書案上濡墨未干的字跡,正將一方筆墨化作千頃桃李競相開放,也正是一位鄉村少年走向書法名師的見證,從默默耕耘到“書法終身成就獎”。殊榮的背后,有多少辛勤付出的汗水,流傳著多少感人的育人故事啊!
書道至臻 融貫百家自成一體
“用筆如蛟龍入海,結字似奇峰側立、上下呼應,行列似升騰氣象、左在行列關聯,如入陣中一般。”業內人士如此評價崔傳明的書法風格。觀其書作,可見顏筋柳骨的雄渾剛健,懷素、張旭的狂放不羈,更有八大山人的空靈超逸。他將音樂的節奏化為筆勢的疾徐頓挫,將繪畫的虛實相生融入章法布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性化語言。他的作品多以滿章法布局,無行無刻,濃時如潑出千鈞山岳,淡處暈作一脈輕煙,筆意跌宕間盡顯水墨乾坤的韻律。
在“蕭竹堂”里,從金文大篆到摩崖拓片,從東漢簡牘到明清高堂大軸,從“二王”帖學的嚴謹到朱耷、弘一法師的瀟散……他每天研讀著、臨摹著。正如他齋號“蕭竹堂”撰聯所寫:虛其心、勁其節、閑聽風雨;逸于書、明于法、淡看煙霞。書法之道,亦需虛懷若谷,方能生生不息。
筆鋒轉折處可見歲月的沉淀,墨色濃淡間流淌著生命的激情。多年來,崔傳明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書法大展,2024年被鄲城縣授予“書法終身成就獎”,但他更看重的是“文以載道、德藝雙修”。這位多年行走在書法藝術道路上的行者,披荊斬棘,一直走在藝術創新之路的前列。同時,他又是一位辛勤的園丁,默默奉獻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