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
□記者 邱一帆 王永劍/文 劉俊濤/圖
11月2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接受記者專訪,解讀老子、孔子兩位圣哲的智慧精髓及其在當代的價值。
王中江從思想價值的角度解讀“老子天下第一”,認為老子僅憑五千言《道德經(jīng)》便構建出偉大哲學體系,其智慧高明性、深刻性在世界哲學史上是罕見的。
在生死觀方面,王中江指出老子的生死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的生死智慧。老子將生命根源追溯至形而上的“道”,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因而重視養(yǎng)生、追求長生,力圖超越生命的局限。孔子則非常關注“生”的問題,其“仁者愛人”的思想實質就是引導人在“生”的世界中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所主張的“忠恕之道”,也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尊重。
在個人修養(yǎng)層面,兩位圣哲的智慧為后世提供了重要指引。王中江談到,孔子面對困厄仍堅守道義,這種“謀道不謀食”的堅守,正是儒家精神的核心。而老子則以“謙卑”為處世要義,其《道德經(jīng)》雖篇幅精簡,卻蘊含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為中國人內斂謙和的精神品格奠定了基石。
對于兩位圣哲思想的當代意義,王中江有著深刻的思考。他指出,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源于物質追求過度而精神生活貧乏。過于關注物質積累,會導致精神世界日漸空虛,進而引發(fā)焦慮等問題。“必須實現(xiàn)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平衡。”王中江強調,在為生活奔波的同時,人們應重視精神層面的充實,唯有如此,生活才能更豐富有意義,個體也能獲得穩(wěn)固的內在價值支撐。
王中江認為,經(jīng)典著作正是提升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經(jīng)典,能為現(xiàn)代人提供心靈安頓的力量。“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倡自然和自由。”他解釋道,道家強調的寧靜與自然,能幫助人們從忙碌喧囂中抽身,實現(xiàn)動靜平衡,有效緩解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而儒家則注重倫理道德與人文價值,通過強調社會關系、責任,引導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建立秩序與意義,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