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戰峰
蕭健,1923年2月出生于周口市商水縣譚莊鎮。他的革命之路,始于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1935年,蕭健考入省城開封私立濟汴中學,然而,初中三年級時抗戰爆發,他毅然返鄉,在外祖父家繼續學業。1939年初,他轉學至汝南汝寧中學。同年5月,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他進入新四軍教導大隊,從此踏上了革命征程。
在教導大隊,蕭健不僅接受了軍事訓練,思想也得到了升華。1939年9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教導大隊開赴敵人后方鄂中京山縣,與豫鄂挺進支隊李先念司令部會合。1940年1月,蕭健從教導大隊畢業后,被分配到新四軍豫鄂游擊縱隊京(山)應(城)游擊大隊,先后擔任大隊政治干事、政治指導員、副教導員、教導員等職務。在任職期間,他積極為部隊輸送人才。1940年秋,在京山曹武鄉與頑敵遭遇的戰斗中,他身體兩處負傷,但依然堅守陣地,展現出了頑強的革命意志。
1942年2月,蕭健進入邊區黨委社會部(公安局)高級保衛研究班學習。年底畢業后,他返回京山縣,改任縣委社會部秘書。在原縣委書記、邊區黨委社會部副部長劉慈愷的直接領導下,他成功破獲了國民黨派駐京山特務組織,抓獲了其領導人,為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后,蕭健繼續為革命事業奮斗。1946年,國民黨調集大軍包圍中原軍區部隊,中共中央電令突圍。蕭健所在的獨一旅一團,在李人林副政委、鐘春林團長和鄭懷遠副團長的率領下,踏上東返征途,開始了江漢平原上的游擊戰爭。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下,部隊作戰100余次,殲敵 2000余人。1947年春節,部隊攻占江陵附近長江渡口郝穴鎮,南渡長江,轉戰武陵山區。
1947年初,蕭健所在部隊與第一縱隊參謀長張才千所率一縱隊第四團會合,整編為江南游擊縱隊。部隊在湖南澧縣大堰區擊退國民黨軍整編第52師33旅98團一個營,又與四團攻打湘北石門縣的磨崗隘敵據點,全殲兩個保安大隊。返回江北后,部隊整編為中原游擊縱隊,后改番號為中原獨立旅,蕭健任團政治處副主任。
1947年8月,蕭健所在旅與劉伯承、鄧小平進軍中原的大軍會師,并作為先鋒向大別山挺進,一路六戰六捷,解放多地,受到劉鄧通令嘉獎。在紅安縣高山鋪地區,配合劉鄧主力部隊設伏,全殲了國民黨軍第 40 師兩個旅又一個團。此后,蕭健在江陵、監利、石首三縣指揮部等地任職,為地方解放和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蕭健繼續為軍隊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結束后,先后調任陸軍第38軍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軍副政委等職務,還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1985年春,離職休息。
蕭健的檔案故事,是一部生動的革命歷史教科書。它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者在戰火紛飛年代的堅定信仰和無私奉獻,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檔案在記錄歷史、傳承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