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丹科技生物降解新材料項目建設現場。

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校園鳥瞰圖。
在這里,一粒麥種可以孕育出產值數十億元的產業集群;在這里,一場醫改探索讓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成為歷史;在這里,一所中學就能考出近500名清華學子、北大學子……
這里就是周口市鄲城縣,地處豫東平原腹地、周口國家農高區的核心區。“十四五”以來,鄲城縣以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合力,統籌推進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民生改善與治理變革,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與高效能治理協同并進的優秀答卷。
工業筑基 主導產業聚鏈成群激活新動能
鄲城縣聚焦“兩高四著力”,堅持“三年筑基、五年成勢、十年騰飛”工業發展理念,組建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醫藥、糧食精深加工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專班,以硬核舉措破解發展難題,以創新思維激活產業動能,持之以恒擴總量、促增量、提質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鄲城縣新一屆領導班子和全縣黨員干部的責任與擔當。
在金丹科技的生產車間,金黃的玉米經過一系列精深加工,最終變成晶瑩的聚乳酸顆粒。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正以年產7.5萬噸聚乳酸項目的投產,貫通“玉米-淀粉-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產業鏈。
“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靜態連續本體聚合技術,年可新增產值15億元。”金丹科技的技術總監蔣棟梁介紹。作為全國乳酸行業的領軍企業,金丹科技獲評“綠色工廠”,其聚乳酸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包裝、生物醫藥等領域,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鄲城方案”。
近年來,鄲城縣圍繞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醫藥、食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在生物醫藥產業園,百年康鑫的智能化車間里,全自動生產線正高速運轉。“我們新獲批的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百年康鑫的負責人石玉說。
不遠處,盛元食品的烘焙產品香飄四溢。該公司投資3000萬元的自動化生產線年產吐司、漢堡等休閑食品5000噸,是周口市唯一的大型烘焙食品全產業鏈企業。
5年來,鄲城縣實施重大項目216個,總投資突破96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7%。
產業發展打開“新局面”,創新驅動是“硬支撐”。在總投資1.2億元的周口國家農高區創新中心實驗室,由34名博士組成的科研團隊正在攻關小麥育種關鍵技術。這里已被認定為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孵化企業73家。據悉,在鄲城縣2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158家開展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4.5%,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13個。
農業固本 農高區引領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在周口國家農高區的小麥技術創新中心,許為鋼院士團隊、周口農科院團隊培育的鄭麥1860、周麥36、周麥49等優質小麥品種畝產潛力超800公斤。
被譽為“中原糧倉”的鄲城始終牢記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十四五”期間,全縣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4億斤以上,2025年夏糧總產量更是達到13.97億斤,創歷史新高。
周口國家農高區作為河南省首家、中東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十四五”期間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以黃淮平原高質高效農業為建設主題,著力打造“三區”。周口國家農高區建設堅持縣區一體、融合發展,圍繞“三區”發展定位,深化“五良”集成融合,強化創新驅動,建成3個院士工作站、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2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這里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實現了‘耕、種、管、收’全流程數字化管控。”鄲城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徐汝敏表示,5年來,全縣累計投入21.76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87.7萬畝,其中,5萬畝智慧良田和3000畝無人農場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鄲城樣板”。
走進汲家鎮謝寨村,記者看到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垃圾分類亭整潔美觀。這個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榮譽稱號的村莊,是鄲城縣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的縮影。鄲城縣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田間地頭,創新推行網格化管理、路長制、積分制等舉措,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8%,衛生廁所覆蓋率實現100%。
東部中藥材、南部黑皮冬瓜、西部甘薯花生、北部辣椒、中部果蔬生產基地……聚焦群眾增收這個根本,鄲城縣堅持“抓兩頭、帶中間,抓重點、帶全面”工作思路,明確“一優五基地”特色種植業布局,有效帶動群眾持續增收,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健康惠民 緊密型醫共體托起群眾穩穩幸福
在虎崗鄉衛生院的主動健康服務中心,正在接受免費體檢的村民張大爺開心地說:“簽約后,家庭醫生定期隨訪,有個頭疼腦熱,俺們也不用往縣城跑了。”這樣的場景,得益于鄲城縣創新主動健康服務模式。
鄲城縣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趙玉超介紹,該縣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服務提質增效,組建縣鄉村三級健康服務網絡,重點人群簽約率、隨訪服務率均達100%,居民健康素養從醫改之初的3.5%提升到32.33%。
醫共體改革打造“鄲城樣本”。2018年年底,鄲城縣在全省率先啟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革,實現了從“縣級強”到“縣域強”的轉變。醫共體改革后,縣外轉診率降至23.74%,為周口市最低。
“我們與省醫學會合作,共建17個中原名醫工作室。”趙玉超說,專家團隊已服務群眾8.7萬余人次,開展疑難手術85臺次,填補6項醫療技術空白。同時,鄲城縣8個鄉鎮衛生院創建為二級醫院,19個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推薦標準。
在鄲城縣人民醫院門診部,患者李女士體驗了“1次掛號管3天”的便利,“以前復查要重新掛號排隊,現在方便多了。”李女士高興地說。
教育強基 優質均衡發展鑄就特色品牌
鄲城縣以教育為筆,蘸滿汗水與智慧,繪就了一幅“教育強縣”的奮進圖景。這座曾以“鄲城教育”品牌響徹河南的縣城,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改革驅動、五育融合、強師筑基,推動教育體育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5年新高考,該縣本科上線11040人,被清華、北大錄取55人,創歷史新高。2012年以來,該縣共有499名學子邁進清華、北大校園,高考、中考成績分別實現周口市“十四連冠”和“十七連冠”,特別是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以“1個全國第一、9個全省第一”,再次書寫了“鄲城教育”的新輝煌,“鄲城教育”已成為享譽全國的品牌。
“鄲城教育”為何強?不斷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是一個關鍵。近年來,鄲城充分發揮優質名校示范帶動作用,采取“名校+薄弱校”“名校+鄉村校”“名校+新建校”等多種形式,全面推行“集團化辦學”,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城鄉學校均衡發展,帶動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升。目前,該縣創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 63個,集團內學校 227所,公辦學校覆蓋率超過90%,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治理增效 黨建引領夯實和諧穩定根基
近日,鄲城縣一所鄉鎮中學的法治副校長、鄲城縣人民法院法官為學生帶來一堂防范校園欺凌的法治課。生動的案例、專業的分析,讓法治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法治副校長制度只是該縣創新基層治理的一個實踐。
“十四五”期間,該縣扎實推進“五基四化”“七個著力”“十六個專項行動”,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深化運用“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探索“鄲健安”App等做法,創新推廣“馬扎課堂”模式,取得顯著成效。
在安全生產上,該縣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為統領,建立“專家+專班”工作機制,統籌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治理。
在信訪穩定上,該縣堅持把信訪作為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作為群眾的信任之訪,努力把矛盾糾紛預防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該縣創新探索“兩本臺賬、三個百分之百”工作法,有效破解拖欠農民工工資難題。
在社會治安上,該縣通過探索“聯村共建”“十戶聯治”工作機制,建設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平臺,建立周口市首所罪錯未成年人矯治教育專門學校,深化落實法治副校長制度等一系列舉措,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該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倡樹“孝、親、疼”理念,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探索出“片片學區、處處康養”城市發展路徑,明確“一主一副、十字雙軸、四向六線、多點支撐”城鎮發展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實驗室攻關到生產線運轉,從“中原糧倉”的擔當到百姓的健康福祉,鄲城縣始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鄲城縣正以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聚焦“兩高四著力”,錨定省委“1+2+4+N”目標任務體系,牢牢把握市委“16232”總體工作思路,埋頭苦干、砥礪前行,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鄲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