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邱一帆 王吉城 文/圖
豫排聯賽期間,周口市體育館內的“文旅集市”熱鬧非凡。李氏扎染與周口盤紙、麻繩編織、華英面塑等非遺項目同臺亮相,讓非遺與體育碰撞出絢麗火花。
作為川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扎染代表性傳承人,李靜已與扎染相伴20余年。她不僅用雙手延續這門百年技藝的溫潤質感,更以創新思維為扎染注入活力。日前,記者走進李靜的工作室,探訪這片專屬扎染的“藍白世界”。
一缸藍染,結下半生情緣
墻上,扎染連衣裙、襯衫,色彩從淺藍到深藍漸變,圖案富有藝術感;桌上,扎染裝飾畫、山水造型的扎染裝置,極具藝術魅力;文創區里,抱枕、小動物玩偶等物件錯落擺放……周口中心城區紡織路靜軒扎染工作室里,處處透著藝術與生活交融的巧思。
“第一次對扎染心動,是小時候看奶奶在院子里煮染布。”回憶起與扎染的初遇,李靜告訴記者。
小時候的李靜,總愛蹲在染缸旁,看著奶奶將素凈的白布浸入深藍色的染液中,待撈出晾曬后,布面上暈開的不規則花紋,就像藏著無數神秘的自然密碼。這份充滿好奇的童年記憶,成了她與扎染緣分的起點。從如何將棉線緊緊繞著布料纏出規整的結,到憑肉眼分辨染料的濃度是否適宜,她學得格外認真。
隨著技藝日漸熟練,她不再滿足于簡單復刻,開始嘗試獨立設計紋樣。慢慢地,扎染對她而言從一種“跟著玩”的興趣,變成了融入生活細節的習慣——家里的桌布是她親手染的,孩子的小衣裳上也印著她設計的淺藍花紋。
20多年過去,當初那個蹲在染缸旁的小女孩,已然成長為李氏扎染的第四代傳承人。
“這門手藝早就不是謀生工具了,是刻在我生活里的熱愛,更是我必須扛起來的責任。”李靜輕撫著一塊剛染好的布說,每當觸摸到染布上細膩的紋理,就像能與祖輩隔空對話,這份跨越時光的聯結,讓她從未想過停下傳承的腳步。
一塊染布,藏著文化與智慧
在工作室原料區,幾個古樸的陶缸里裝著深褐色的液體,湊近便能聞到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這是李氏扎染的“靈魂”,用板藍根手工制作的天然染料。
“很多人覺得扎染就是‘扎起來染’,看似簡單,其實每一步都藏著老祖宗的大智慧。”李靜拿起一塊剛染好的布,向記者細細拆解這門技藝的文化價值。
李氏扎染的第一個“講究”,是對自然的敬畏。制作染液時,需先采摘新鮮的板藍根葉和根,洗凈后浸泡在清水中,一周后撈出雜質,再進行二次沉淀,整個過程要持續一個月,直到染液變得清澈醇厚。
“化學染料確實上色快、成本低,但少了植物染的溫潤質感,貼身穿還可能刺激皮膚。”李靜解釋道,祖輩選擇板藍根作為染料,不僅因為它能染出獨特的藍白色調,更因為這種“順時應季”的制作方式,暗含著“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全程不污染環境,是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見證。
而扎染的珍貴,更在于其“不可復制性”。捆扎時用到的“折、揉、縫、扎”等手法,沒有固定模板,全憑手藝人的手感與經驗。
李靜隨手拿起一根鉛筆,將布片圍繞鉛筆輕輕旋轉幾圈,再用棉線快速捆扎緊實。她告訴記者:“你看,哪怕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同樣的步驟,只要扎結的松緊度、折疊的角度有細微差別,最后染出的花紋也不一樣。”
這種“每件都是孤品”的屬性,是機器批量生產無法替代的。
此外,扎染紋樣里還藏著深厚的文化記憶:“蝶紋”源自老一輩對“破繭重生”的美好祝愿,過去常被繡在姑娘的嫁妝上;“水波紋”“吉祥結紋”則承載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生活美滿的期盼,這些紋樣代代相傳,成為延續文化根脈的重要載體。
不過,這份堅守也曾充滿挑戰。前些年,機器印染憑借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迅速搶占市場。傳統扎染因耗時費力,漸漸沒人愿意學,“冰裂紋染”“植物拓印染”等老技法更是差點失傳。
李靜至今記得,為復原“冰裂紋染”,她反復調整染料濃度和冷凍時間,前4次都以失敗告終,直到第五次,看到布面上終于裂開細碎的藍紋時,她忍不住紅了眼眶。
“那時候我才真正懂得,‘守藝’不只是守住表面的技法,更是守住祖輩留下來的文化底氣。”李靜感慨地說。
一份巧思,讓老手藝“活”在當下
“如果只是把扎染鎖在柜子里、掛在墻上,那它早晚會被時代遺忘。”在李靜看來,傳承非遺的關鍵,不是固守傳統,而是讓老手藝“活”在當下,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多年來,她在“守老”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用一系列扎實的行動,讓扎染從“博物館里的展品”,變成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學。
在“守老”這件事上,李靜格外用心。她花兩年時間,整理先輩留下的十多種傳統技法,把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詳細記錄在筆記本上,還特意拍成視頻存檔,生怕遺漏任何關鍵信息。
此外,她主動走進社區、小學開設公益扎染課,用通俗的語言講解扎染的歷史與文化,手把手教孩子們捆扎、染色。去年,她帶領20個孩子創作的扎染作品,入選非遺展。李靜為此更加堅定了“從娃娃抓起”的傳承思路:“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扎染,不僅能學會一門手藝,更能在他們心里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而創新,則是李靜讓扎染“出圈”的關鍵。她跳出傳統扎染多為大件布料的局限,設計出小巧精致的扎染發卡、帆布包等文創產品。這些帶著非遺溫度的小物件一推出,就深受年輕人喜愛。在2025河南省文化創意大賽、第七屆河南省“金鼎獎”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上,她的《秋不涼》作品入展,吸引了群眾駐足欣賞。
李靜推出的“扎染體驗課”,吸引許多女性群體參與,十多年來她已培訓上萬名學員。她將扎染元素融入現代服飾,設計出簡約時尚的襯衫、連衣裙。不少年輕人穿著這些衣服上街,直言“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自信”。
“我想把工作室擴建成‘扎染文化園’,既能展示老物件、傳承老技法,又能提供體驗空間,讓更多人感受扎染的魅力;還想培養年輕的傳承人,讓他們帶著扎染走得更遠、更廣。”李靜滿是期待地說,“非遺的生命力,從不在玻璃展柜里,而在一代代人的手里、心里。扎染不只是一塊布,更是一份值得好好守護、代代相傳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