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吳瑞華研究員正在作報告。
□記者 田亞楠 文/圖
10月12日至10月18日,周口市第三屆“少年與科技”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
6位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頂尖高校、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帶著他們對科學的熱情與智慧,走進我市近50所中小學,為上萬名學子開啟了一場場啟迪心智的科普之旅。
這是一場知識的播種,也是一次心靈的啟迪。從機器人到航天技術,從人工智能到心理健康,科學的種子在少年心中悄然生根,夢想的翅膀在探索之旅中悄然展開……
頂尖科學家面對面 前沿知識“零距離”
“同學們,你們相信有外星人嗎?你們在夜空中有沒有見過不明飛行物——UFO?”10月13日下午,在周口市文昌小學報告廳內,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焦維新教授站在大屏幕前,以一張張精美圖像、一段段珍貴影像,帶領孩子們開啟了一場嚴謹而有趣的科學探索。
臺下兩百雙眼睛專注凝望,不時爆發出“哇”的驚嘆——有孩子伸長脖子目不轉睛,有學生飛速記錄靈感閃現,更有小手高高舉起追問:“外太空真的存在其他生命嗎?”一場主題為《尋找地外生命》的講座,讓浩瀚宇宙變得親切可感。
我市此次邀請的6位巡講專家均為各自領域的權威學者——自動控制與機器人領域專家原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自動控制與機器人技術娓娓道來,引得現場掌聲不斷;人工智能專家潘春洪通過視頻展示AI如何“識別”人臉、“讀懂” 圖像;心理學專家吳瑞華,借助“7”的視覺實驗與無意義圖形解析,讓教師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感嘆“原來心理學可以如此巧妙地提升學習效能”。
從航天技術到人工智能,從機器人應用到心理健康,科學家們摒棄晦澀理論,用案例、視頻、模型和互動實驗,將前沿科技轉化為少年能懂、愛聽的“科普大餐”。
正如西華縣第二初級中學學生王梓涵所說:“以前覺得科學家遙不可及,現在發現他們太博學、太偉大了!他們讓我愛上了科學!”
定制化課程按需送 科普細雨潤無聲
在周口市第十九初級中學,吳瑞華研究員的專題講座現場,氣氛活躍。他通過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和互動游戲,引導學生們發現自身思維的特點,探索科學思維的奧秘。該校八(9)班的來筠成同學在講座后興奮地說:“以前做題只想快點套公式,今天才發現,放慢腳步、換個角度,題目自己會‘說話’。”
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貫穿整個巡講活動。每位科學家的報告題目都有明確的受眾定位,實現了科學知識的“精準滴灌”——
面向小學生,潘春洪研究員的“走進人工智能”用生動形象的方式介紹人工智能知識;焦維新教授的“載人航天與空間站”通過大量圖片和視頻展示太空奇觀。
面向初高中生,原魁院士的“服務機器人——承載了人類的種種夢想”深入探討技術發展趨勢;盧漢清研究員的“走進我們生活的機器人”系統介紹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
面向教師和家長,吳瑞華研究員的“表揚與獎賞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學的育人理念;朱民才研究員的“航天器軌道的奧秘”則滿足了更高層次的知識需求。
在太康縣第一初級中學,盧漢清研究員在講座中,講述“圖像智能如何使我們的生活更智慧”。他通過人臉識別、智能監控等貼近生活的案例,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每場講座結束后,大批學生圍在講臺前,爭相提問,久久不愿離去。
科技教育深度融合 青春夢想正啟航
10月17日下午,鄲城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學校報告廳內,一場關于未來的對話正在上演。熱烈掌聲中,潘春洪研究員結束了專題報告。這時,該校八年級的學生李浩然站起來舉手提問:“老師,我想設計一個能幫奶奶掃地的機器人,該從哪里學起?”潘春洪微笑回應道:“先學編程基礎”,并鼓勵他“保持好奇心,未來你一定能實現夢想”。這樣的溫暖瞬間,在巡講中隨處可見。科學家們不僅帶來知識,更用自身經歷傳遞“探索未知、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
朱民才研究員在沈丘縣縣直高中講述“嫦娥探月”背后的故事時,提到團隊曾為解決一個技術難題連續攻關72小時,高一學生王宇軒在觀后感中寫道:“原來航天夢是靠一次次的堅持。我以后也要當工程師,為國家造火箭!”
此次活動還推動了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市教體局提前調研學校需求,確保講座內容與教學實際結合;各縣(市、區)教體局安排專人對接,保障講座場地、設備等硬件到位。
“科普巡講彌補了課堂教學的‘短板’,讓學生看到知識的‘實際用處’,現在班里討論科技話題的學生多了,主動報名參加科技社團的也多了。”周口市第十九初級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10月18日,隨著最后一場講座結束,周口市第三屆“少年與科技”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圓滿落幕。這場為期一周的科普盛宴,不僅讓周口少年近距離接觸科技前沿,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科技報國”的種子。
未來,我市將繼續推進科普進校園活動,邀請更多科學家走進校園,讓科學精神在周口大地生根發芽,為培養創新人才、助力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