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紅馬甲”的網格員在田間與群眾交流。
□ 記者 徐松 通訊員 史斌 文/圖
9月16日清晨,鄲城縣汲冢鎮柴堂社區60歲的老黨員柴建勇穿上印有“深化三聯三化 實施十戶聯治”字樣的紅馬甲,開始每日走訪。作為該鎮1363名“十戶長”中的一員,他隨身攜帶的民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家各戶的瑣碎事務。
在這個豫東農業大縣,一套以10至15戶為單元的“微治理”體系正悄然改變鄉村治理生態,實現基層高效能治理。
四級體系激活“神經末梢”
“這是我們柴堂社區的網格化管理架構圖,共13個網格、12名網格員,每名網格員聯系3至6名戶長,每名戶長對接10至15戶群眾。”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展板前,柴堂社區黨支部書記柴天清向記者介紹。
針對基層治理“最后一米”難題,汲冢鎮構建起“鎮黨委—村網格長—村網格員—十戶長”四級治理體系。全鎮213個農村網格和10個專屬網格中,依“住戶集中、便于服務”原則劃分戶區,由群眾推選產生戶長。這些來自鄉鄰的“紅馬甲”,既是政策宣傳員、信息收集員,又是矛盾調解員、民生服務員。
“以前辦事要往鎮里跑好幾趟,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柴堂社區居民柴天香的一番話,道出了推行四級治理體系的實效。通過村級后備力量“選育管用”機制,該鎮已調整村“兩委”干部23人,選聘后備干部148人,為網格注入了“紅色動能”。
民生服務按下“快進鍵”
在亢王行政村,一段破損道路的修復故事成為“十戶聯治”的生動注腳。“戶長會議上反映問題后,愛心人士捐助混凝土,黨員群眾出工出力,三天便修復完畢。”村黨支部書記齊瑞說,今年72歲的戶長張書牛和王金亮等人積極反映民意,第一時間把村民意愿變成了現實。
“我們將‘高效辦成一件事’融入基層實踐,在各行政村設立‘一站式’服務平臺,開設民政、社保等便民窗口,配備黨員志愿者提供代辦服務。針對特殊群體,黨員干部上門辦理養老認證、健康體檢等,實現了‘服務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鄲城縣副縣長、汲冢鎮黨委書記翟勝賢說。
共建共治繪就“新圖景”
基層治理不是“獨角戲”。汲冢鎮創新推出“馬扎課堂”“廣場議事”等形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形成“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的良好氛圍。
在柴堂社區,每月一次的“戶長會議”雷打不動。小到鄰里糾紛,大到村莊規劃,都能在這個平臺上民主協商。此外,社區還開展“美麗庭院”評選,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道德模范評選、文藝匯演,文明新風吹遍鄉野。
鄲城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袁征表示,全縣3774個網格共選任3902名專職網格員,每日走訪排查鄰里糾紛等隱患,通過手機端實時上報信息,推動網格管理精準化、服務群眾精細化,切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來,全縣網格員通過各平臺累計上報事件5850件,均通過“登記—分流—處置—反饋”全鏈條閉環管理實現100%辦結,事件處置全程可溯,高效能治理水平持續提升,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貢獻了鄲城力量。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