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志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教育家精神并非懸于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貫穿教師日常育人實踐的行動指南。今年教師節“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的主題,正是對這一精神落地生根的有力號召。唯有讓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才能讓其“活”起來,成為滋養教育事業的源頭活水。
教育家精神的底色,是融入教師日常的責任與堅守。教育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日復一日的深耕。鄉村小學校長張鵬程放棄外地機遇,自掏腰包修繕校舍、身兼數職守護瀕臨撤并的學校;城區教師張曉婕以“月是故鄉明”啟迪學生家國情懷,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交流。他們用行動詮釋著“道德情操”與“仁愛之心”,證明教育家精神無需豪言壯語,只需在平凡崗位上守住教育初心,把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責任,化作每一次備課、每一堂講授、每一次關懷。
教育家精神的活力,體現在教學的創新與精進。教育的核心在課堂,教育家精神需踐行在平凡的崗位上。白璞老師將枯燥的數學符號轉化為生活實例,龔旭旭老師用物理原理解讀日常現象,讓知識從書本走向生活;社團活動、勞動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元化育人模式,是落實“五育并舉”的體現。“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教學實踐,生動體現了教師以“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讓教育家精神成為推動教學質量提升的內在動力。
教育家精神的升華,彰顯在超越課堂的擔當與傳承。真正的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更在于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視野。劉華東老師開展書本拔河、水火箭發射等實踐活動,組建“流動魔法實驗室”送科普下鄉,踐行“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師們跳出單一教學框架,以探索精神帶動學生的求知熱情,讓教育家精神突破校園邊界,成為連接教育與時代、個人與社會的紐帶。
教育家精神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是每一位教師都能追求的精神品質;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感可及的日常教學實踐。從備課授課到關懷學生,從教學創新到公益科普,每一個育人場景都是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舞臺。當更多教師把這一精神融入育人生活細節,化作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就能匯聚成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磅礴力量,為民族復興培育更多棟梁之才。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