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對規范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提出要求,旨在減少基層干部在數字時代的無謂勞動,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指尖之負”,主要表現有哪些?
“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折騰基層干部,還辜負群眾期待、削弱基層治理效能。有的建設“重數量不重質量”,缺乏統籌、重復開發,造成使用效率不高,信息數據多頭報送、重復錄入。有的推廣“重數據不重實績”,強制使用、濫用排名,過分注重注冊量、點擊量、轉發量等量化指標,以排名通報等方式攤派任務、傳導壓力。有的使用“重形式不重實效”,過度留痕、走形變味,要求通過政務應用程序、工作群組打卡簽到、上傳視頻照片、創建并記錄活動,使基層干部圍繞“指尖規則”轉,用“數字留痕”代替“實干實績”。
“指尖之負”,治理重點是什么?
針對下載使用之“負”、打卡上傳之“負”、重復填報之“負”、考核排名之“負”,《若干規定》明確提出:“市縣級政務應用程序的填表報數交材料功能,應當逐步與省級平臺相應功能整合統一”;“推進垂管系統與地方平臺互聯互通,地方不再重復建設”;“除安保、應急等特殊場景規定外,其他各類政務應用程序不得設置打卡簽到、積分排名、統計在線時長等強制性功能”;“不得將點贊量、網絡投票數、轉發量、學習時長等作為考評依據”……推動政務應用程序減量與為基層減負相統一,一批加重基層負擔的政務應用程序得以刪減,一些不合理的使用要求得到整改,基層干部能夠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指尖之負”,治理成效怎么看?
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壓實責任是關鍵,防范變異是重點,基層可感是目標。聚焦當下“治”,督促有關部門規范現有政務應用程序、工作群、公眾號等,對功能重復、使用率低、加重基層負擔的關停并轉,取消打卡、排名、統計時長等不合理要求。著眼長遠“管”,推動健全“長久立”機制,構建政務應用程序審核備案、規范運行、科學評價、有序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閉環,督促科學設置考核標準,突出群眾滿意度、問題實際解決率等實效指標,用“綜合考核”代替“多頭考核”,重構從“痕跡”到“實績”的考核體系。